江苏“鱼米之乡”名头坐实了!7000年前遗址供给丰厚实证
特征特性: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发布“考古我国”重点项目重要开展,通报江苏省兴化市草堰港遗址最新效果。草堰港遗址是长江以北区域初次发现的沿海湿地型史前遗址。作为稀有的沿海湿地型史前遗址,该遗址的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使有机质遗存得以无缺保存。水稻、芡实、菱角、鹿、猪、牛、鱼鳖、鸟禽、牡蛎、蚬、螺……各种食材都在先民的“食谱”上。不仅如此,先民还把握了用火技能,这儿出土的钻木取火器,为国内已知最早的钻木取火什物。
草堰港遗址坐落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千垛镇草王村东侧,这儿坐落江淮东部里下河内地,这片区域归于地势低洼、海拔缺乏2米的淤积平原。从前,学界共同以为里下河区域自全新世以来受海侵影响,不太可能有超越距今6500年的史前遗址散布,草堰港遗址的发现改写了过往认知。
“遗址主体时代距今7000年前后,归于新石器时代。遗址全体被1.5—2米厚的天然淤积层所掩盖,保存情况非常抱负!”江苏省文物考古研讨院研讨馆员、草堰港遗址考古开掘项目负责人甘恢元介绍,2022年末开端,南京博物院掌管对草堰港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开掘, 2024年转为主动性考古开掘,开掘作业由江苏省文物考古研讨院掌管。
现在,该遗址现已发现房址4座。其间,房1、房2是芦苇修建,仅残存地下部分,房1是用捆扎芦苇束深扎地下,围成房子。而房2则用芦苇密布编扎在一同构成墙体,在西北处留有出入口。房4主体由木栅门、芦苇栅门等构成,木桩组成的木栅门坐落外围的西南及南侧,呈半圆形盘绕。芦苇栅门坐落房子内部,其间南侧一道保存较好,系用芦苇秆作为资料织造而成,残存长度超越5米、宽度超1米。
灰坑已整理近130座,过半数坑内填埋木材,木材为木板或圆木,绝大多数为栎属、黄连木属、枫香树属等适用于建材的树种,加工痕迹显着,摆放规整,部分残留榫卯结构,原系木构修建资料,截断后再加以填埋。部分灰坑底部用席子铺底可能为储藏坑,也有少数灰坑内填满蚬壳,单个灰坑内出土无缺人头骨。
环境考古研讨开始提醒了遗址所在区域从浅海环境到沿海湿地,再到湖泊—淤积平原的演化过程。包含里下河在内的江淮东部区域深受海平面升降、海岸线变迁的影响,体系展开环境考古关于深入研讨全新世以来区域环境变迁、海面岸线改变、人地关系演化及其呼应具有极端严重价值。
“锅底洼”的地势,让该遗址处于低海拔饱水埋藏环境中,各种有机质遗存得以无缺保存。考古作业者已判定出的26种炭化种子和果实中水稻、芡实、菱角最常见。果实类遗存包含桃属、猕猴桃属、甜瓜属、柿属、葫芦属等。此外,这儿还发现了炭化野大豆种子,或为淮河中下流区域最早的野大豆样品。
动物遗存在这儿也很丰厚,主要有麋鹿、梅花鹿、猪、圣水牛、虎、貉、各类鸟禽、鱼鳖及牡蛎、蚬、螺等软体动物。除部分居猪外,其他均为野生动物。
如此丰厚的遗存,让一份来自7000年前的先民“食谱”呈现在人们眼前。江苏自古以来被称作“鱼米之乡”,草堰港遗址的发现,让这一美誉有了新的实证。
巨量人工培养稻等各类植物遗存及很多的动物遗存,是研讨江淮东部史前生业经济稻作农业开展与传达的绝佳样本。
此外,考古作业者还在遗址收集到各类粪便化石标本近500份,正对部分样品进行形状调查、CT扫描,以及孢粉、植硅体剖析。
遗物方面,草堰港遗址已出土各类小件2800余件。陶器以釜为主,其次为罐、钵、豆、箅、支脚、盖等。骨角器有耜、靴形器、镞、镖、锥、针等。玉器有璜、环、管、坠等。石器有钺、锛、研磨器、砺石等。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锥形器等,其间钻木取火器为现在国内所见最早什物。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已知时代最早的史前遗址,填补了区域考古空白,刻画了淮河下流史前文明和社会相貌,是我国多元一体史前文明格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甘恢元表明,这是自2022年江苏发动施行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来,继常州寺墩遗址、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之后,江苏又一重要考古效果在国家文物局“考古我国”重点项目重要开展作业会上发布。此次当选的草堰港遗址,坐落其时长江入海口与淮河入海口的中心地带,处江河湖海之交汇,为多元一体之见证,具有典型的“水韵江苏”文明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