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00萬!“農二代”的田是怎麼種的?
特征特性:
8月16日清晨5點,伴隨著蟬噪蛙鳴, “新農人”張華跟著父親張四金戴上草帽,穿著水靴, 一腳深一腳淺地行走在稻田中,沒走幾步,衣服就被汗水渗透,“我爸的習慣便是每天都要到田頭看看,以便把握水稻生長發育情況,检查病虫害發生情況。” 張華說。
2005年,伴隨著土地經營權流轉的推進,張四金榜首次在村裡承揽了70多畝土地,邁出了農業規模化生產的榜首步。2010年,張華從父親手中接過“接力棒”,榜首次駕駛迁延機下田插秧。现在,14年過去,張華已擁有近400畝糧田,收割機、點播機、插秧機、無人機等設備一應齐全,水稻種植從育秧、插秧、施肥到收割做到全程機械化。
“我爸那時候一年產值10多萬,全家的開銷根本從這來,現在我一年能做到300萬。”張華站在田埂上,望著茁壯的稻田骄傲地說道。老一代有老一代的經驗,年輕一代有年輕一代的才智。一老一少兩代農人,從“土裡刨食”到“地裡淘金”,見証著農業農村現代化給這片耕種了幾十年的土地帶來的改變。
14年前,時年30歲的張華還是一名銷售員,“那時候的收入也能自給自足。” 直到有一次,父親跟他談了挺久,期望他不要在外面“漂”, 回家當個職業農民,一家人在一起。“我爸跟我算了一筆賬,自家種糧的收入加上為別的農戶供给農機服務的收入加在一起,不比我在外面賺得少。” 在張華父親的眼中,張華自小動手才能強,腦子活,這家門口的“一畝三分地”的飯碗肯定能端穩。
與張華意料不同的是,回家種田的榜首件事不是下田,而是先學機械。“迁延機的方向盤很重,跟往常開的汽車彻底纷歧樣。” 張華说到,迁延機除了會開,更要學會修补和保養。”
“我父親剛承揽土地種水稻時,農機還沒遍及,常常需求人下田照料,一年辛苦勞作隻能解決溫飽。”
“但現在一台插秧機一天就能插秧30多畝地步,隻要幾個人就能办理协作社內300多畝稻田。” 现在,張華擁有總價150多萬元的15台農機,不僅滿足了自己协作社的田間办理,更是為鄰近好幾個村的種植戶供给農機服務。近年來,由於邻近種植戶日益年迈,張華和他的農機無疑一支強大的生力軍,每到農忙季節,來找他購買農機服務的人絡繹不絕,服務面積在2500畝左右。
扎根郊野,潛心農業,張華眼中的“錢景”已不止於眼前的水稻。得益於金山區農業經濟作物的結構調整和特征瓜果產業的發展,现在,張華還種植了50畝黃桃、10畝葡萄和10畝西瓜。
8月,正是錦繡黃桃的銷售顶峰“最近每天的採摘量都在4000—5000斤左右。每天要從早上5:30採摘到下午5:30。分揀、裝箱后發貨,每天100箱左右。”張華表明,依托線上途径,他的銷售途径不斷添加,從線下的零售逐渐拓宽至線上的團購批發,“市區的拼團‘團長們’成了黃桃銷售的主力。”
8月黃桃豐收、9月葡萄上市、10水稻開鐮……“等秋季收獲結束,又要開始整地、修枝,為第二年的春耕做足准備。”现在的張華,四季耕勤,四季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土地是最誠實的,每一分耕耘都會有收獲。”
14年一晃而過,现在的張華,乌黑的皮膚,粗壯的手指,布滿老繭的手掌,愈發像他的父親,透露出農民的底氣。“接下來,计划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引進新技術,繼續向著提單產、增收益的目標尽力。”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