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科所发现野生稻平衡水稻粒长与耐盐的基因
特征特性:
11月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讨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开掘与立异使用立异团队定位了平衡野生稻粒长和耐盐的基因GL12 ,提醒了该基因调控一般野生稻籽粒长度和耐盐性的分子机制。该研讨为我国野生稻种质资源发掘和使用以及未来培养耐盐碱水稻供给了重要基因资源和理论基础。研讨结果宣布在《天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野生稻是培养稻的先人种,因其携带了很多的优异性状等位基因,遭到很多科学家的重视。但是,因为作物产值和抗性间存在拮抗效应,在进步抗性的条件下保持或进步作物产值,发掘一起作用于水稻产值特性和抗逆性状的要害基因,解析其分子调控机制,是未来水稻育种的重要方向。
研讨团队使用前期构建的两套野生稻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经过多年表型判定,在水稻12号染色体上精密定位到一个与粒长相关的基因位点GL12。研讨人员经过对野生稻与籼稻“9311”比较剖析,发现该位点的启动子区域存在一个碱基(G/T)的改动,经过调理下流粒型相关基因和耐盐相关基因的表达,完成了水稻粒长与耐盐性的协同调控,从而完成了水稻产值和耐盐性的同步提高。一起,该研讨还发现野生稻等位基因 GL12 W 能够经过调理不同安排部位的表达形式,平衡粒长与耐盐性,到达最优水平。该研讨为了解水稻粒长与耐盐的平衡机制供给了新的见地,为未来的水稻育种供给了可选择的基因资源。
作科所/南繁院已结业博士生王艳艳,作科所硕士研讨生陈文熹为该论文一起榜首作者,作科所钱前院士,杨庆文研讨员、乔卫华研讨员为该论文的一起通讯作者。该研讨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制方案,中国农科院立异工程,海南省科学技术人才立异项目等项目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