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1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实施种业振兴进行专门部署,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内蒙古自治区格外的重视种业振兴工作,呼伦贝尔作为自治区大豆主产地和大豆“芯片”研发的首要实践场所,经过多年的研发实践,在大豆品种选育、科学技术创新以及推向市场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让“中国饭碗”里装上了更多绿色、优质的“呼伦贝尔芯”。
呼伦贝尔大豆主产区存在积温低、产量不高的现象,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改善?孙宾成用一句话提纲挈领: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的育种目标非常明确,以早熟、极早熟及耐寒、抗涝、抗旱、广适应性为主。
东北地区的大豆都会存在重迎茬种植现象,在重茬地块种植大豆易生三种病:疫霉根腐病、孢囊线虫病、菌核病。它们极度影响大豆产量。多年来,孙宾成、胡兴国等人选育品种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待选品种有无对抗这些病害的能力。为此,他们专找孢囊线虫病、疫霉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进行种植和考验品种。在多年重茬和水涝的地块里,将育种中间材料和苗头性品系种植在4米行长的区域内,每个品种播种100粒,放任它们在病菌环境中自然感染。在“野蛮”试验中,有的一棵不剩,有的整垄死光,也有植株枝叶正常的,研发组一众人员热辣辣的目光集体投注到一片哀鸿中竖立的大豆垄行。虽然,恶劣环境中存活的大豆品种不代表个个都是高抗品种,但是起码能确认其具备耐疫霉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能力,对病圃里筛选出来的优良品种,研发团队的各位专家会格外重视。
张琪从2021年开始,连续3年向东北农业大学提供300余份种质材料。这些材料是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这个团队筛选鉴定出来的“赢家”。
在东北农业大学检测后,筛选出来的抗疫霉根腐病及抗孢囊线虫病的品种,再返回张琪手中,随后,孙宾成等人开始对其进行产量鉴定。产量鉴定合格后,再送其参加国家或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试验。只有参加区域试验的大豆品种,才有机会通过国家或内蒙古自治区的品种审定,从而走向市场。
2023年国家粮油主导品种中,大豆主导品种有8个,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登科5号和蒙豆1137名列其中,占到全国大豆主导品种的1/4。其中,国审品种蒙豆1137,适应区域在呼伦贝尔市的东部和黑龙江省的三四积温带,以及吉林省东部山区。这个品种从2022年以来就被列为农业农村部的主导品种。近三年来,该品种种植培养面积逐年增加,去年种植培养面积成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大品种。此外,作为“良种优化”典型代表的蒙豆39因符合高油高产市场需求,受产业政策引导,种植培养面积亦逐年攀升。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育成的大豆品种约有50%60%是由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育成的。2000年以来,该所新育成品种达66个。中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分为国家级审定和省里审定两个层次。通过国家审定、并拿到证书的品种,可以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同时推广。这样的品种,该所育成了10个,占自治区的80%以上。
2008年,生物育种专项研究落户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是国家第一批参与生物育种项目的地市级科研单位。2013年,国内开始有自己的生物育种大豆。目前,市面上推广的中联豆2109、中联豆2041、中联豆2825,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而成。
今年37岁的孙如建,在2010年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大豆研发室工作。他后修的博士专业为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创新工程作物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邱丽娟。作为呼伦贝尔市农牧系统唯一的博士,孙如建主持科学技术创新2030跟生物育种相关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他的科研任务主要是生物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发的中联豆2109,就是依托这一个项目完成的。2024年,中联豆2109已在呼伦贝尔市推广应用15万亩。
孙如建对生物育种技术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大豆基因组成总共有4万余个基因。生物育种实质是定向改变一个或者两个基因,把外延的基因导入到大豆的基因组上。改变的只是抗除草剂的性状,并不可能影响大豆的营养结构。它的基因表达完后,产生影响的是蛋白性状,在油脂当中没有表达,也就是大豆的油脂性状不受生物育种影响。”
关于研发生物育种农作物的必要性,孙如建说:“呼伦贝尔北部地区常年连作以后,田间杂草危害严重,有野生野大豆、红根苋菜等。另外轮作之后,常规除草剂会导致土壤残留。如果种植生物育种大豆,由于喷施的草甘膦遇到土壤会产生钝化。钝化的意思就是土壤当中不会有农药残留,草甘膦会自行降解。它与普通农药的区别类似于环保塑料袋和非环保塑料袋之间的差异。这样,第二年无论是种植大豆还是轮作玉米都不受影响。有关草甘膦的除草效果,它是安全绿色的,我们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壤中打完草甘膦后,过半个月再检查土壤中是否含有草甘膦时,发现它已经被降解干净。这一点,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跟踪试验中亦得到数据佐证。但别的常规除草剂,有的在地里留痕一两年;有的更厉害,像农药敌敌畏,二十余年后土壤中仍有残留。因此,国家要求推广生物育种大豆,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还提到扩增生物育种玉米和大豆养殖面积。”
与中和镇试验基地相距20余公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生物育种试验基地,面积有170余亩,育有六七个通过安全评鉴进入推广阶段的生物育种品种。在这里,它们要经历各种除草剂实验、各个密度试验,其中包括平作、垄作和除草、不除草的多种耕作模式。
生物育种基地里,种植区内不见一棵杂草,大豆秧苗整齐划一,阳光下像接受检阅的士兵,株株挺拔。在种植中联豆2109地块,记者随机调查几株大豆的主茎节数,平均都在15节以上,每节座荚5个左右,生物育种大豆用事实证明了其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
此时,弯腰扒拉秧苗的胡兴国直起腰,向孙宾成建议,草甘膦属于灭生性除草剂,地里只留下生物育种大豆,所有杂草全清干净了,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考虑平作。平作,就是不用起垄。如果把平作做下来,一亩地能节约成本约50元。生物育种的突出表现除了能够节约成本外,还能够保护土壤安全,特别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北部、鄂伦春自治旗南部很多地块,从开垦以来一直种植大豆。过去,为达到好的除草效果,人们在常规除草剂的应用上翻倍用药,造成土壤的农药残留,在这种连年种大豆、连年残留的前提下,想倒种玉米都无能为力。现在有生物育种技术,有草甘膦钝化,这些过往的大难题可以迎刃而解。
按国家的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研机构研发的新品种必须经过种业公司的接力,方可推向市场。这一点上,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的做法独树一帜。
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老百姓普遍反应蒙字号、登科号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这两大久负盛名品牌的娘家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在研发市场转化成果过程中已具有相当的卖方实力。他们研发出的品种往往还处在审定前期,企业方就已经迫不及待进行预定。
在开往中和镇试验基地的车上,孙宾成介绍道:“蒙豆1137是在2018年卖的,那时售价为180万元。2023年在全国种植培养面积达400万亩,现在这个品种市场评估能达到2000万元。刚刚卖出的蒙豆375,价格为400万元。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现在研发出的新品种,产品推出的第一时间就有人过来商议。刚刚谈定的蒙豆62,售价200万元。”他自豪地说:“国家去年审定的14个生物育种大豆,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就占了3个。”
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研发的品种,在国内大豆研发领域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产生了溢价效应。关于研发品种市场推广顺利的原因,孙宾成认为,除了品种本身过硬,还源于一种理念以务实的手段帮企业迅速推广新品种。
据孙宾成介绍,为了让新品种更早得到应用、让企业更早实现效益,他们一般在品种进行到生产试验阶段,就要繁殖5000公斤以上的种子进行规模展示。当100亩、200亩大面积种植展现在眼前,企业看品种的准确性会更高,同时,购买的信心与意愿也会更强。比如去年年底卖出的蒙豆375,他们给公司可以提供了5万公斤种子。企业购买后广泛布置示范点,今年的利润达200万元。
农业农村部大豆产能提升行动指出:2030年,我国大豆自给率要提升到30%。从拥有50余年研发历史的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到2008年开始进军大豆研发领域的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大豆研发处,以及其他相关科研院所,他们的主阵地、品种服务的主方向都集中落在呼伦贝尔地区。现在,呼伦贝尔既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产地,也是全区大豆“芯片”研发的首要实践场所。在呼伦贝尔这片土地上,大豆种业的蓬勃发展势不可挡!
习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2021年起,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对实施种业振兴进行专门部署,提出“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实现重大突破”的总体安排。内蒙古自治区格外的重视种业振兴工作,呼伦贝尔作为自治区大豆主产地和大豆“芯片”研发的首要实践场所,经过多年的研发实践,在大豆品种选育、科学技术创新以及推向市场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让“中国饭碗”里装上了更多绿色、优质的“呼伦贝尔芯”。
呼伦贝尔大豆主产区存在积温低、产量不高的现象,怎样在现有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改善?孙宾成用一句话提纲挈领: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的育种目标非常明确,以早熟、极早熟及耐寒、抗涝、抗旱、广适应性为主。
东北地区的大豆都会存在重迎茬种植现象,在重茬地块种植大豆易生三种病:疫霉根腐病、孢囊线虫病、菌核病。它们极度影响大豆产量。多年来,孙宾成、胡兴国等人选育品种时,首先看重的就是待选品种有无对抗这些病害的能力。为此,他们专找孢囊线虫病、疫霉根腐病发生严重的地块进行种植和考验品种。在多年重茬和水涝的地块里,将育种中间材料和苗头性品系种植在4米行长的区域内,每个品种播种100粒,放任它们在病菌环境中自然感染。在“野蛮”试验中,有的一棵不剩,有的整垄死光,也有植株枝叶正常的,研发组一众人员热辣辣的目光集体投注到一片哀鸿中竖立的大豆垄行。虽然,恶劣环境中存活的大豆品种不代表个个都是高抗品种,但是起码能确认其具备耐疫霉根腐病和孢囊线虫病的能力,对病圃里筛选出来的优良品种,研发团队的各位专家会格外重视。
张琪从2021年开始,连续3年向东北农业大学提供300余份种质材料。这些材料是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这个团队筛选鉴定出来的“赢家”。
在东北农业大学检测后,筛选出来的抗疫霉根腐病及抗孢囊线虫病的品种,再返回张琪手中,随后,孙宾成等人开始对其进行产量鉴定。产量鉴定合格后,再送其参加国家或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试验。只有参加区域试验的大豆品种,才有机会通过国家或内蒙古自治区的品种审定,从而走向市场。
2023年国家粮油主导品种中,大豆主导品种有8个,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育成的登科5号和蒙豆1137名列其中,占到全国大豆主导品种的1/4。其中,国审品种蒙豆1137,适应区域在呼伦贝尔市的东部和黑龙江省的三四积温带,以及吉林省东部山区。这个品种从2022年以来就被列为农业农村部的主导品种。近三年来,该品种种植培养面积逐年增加,去年种植培养面积成为全国排名第三的大品种。此外,作为“良种优化”典型代表的蒙豆39因符合高油高产市场需求,受产业政策引导,种植培养面积亦逐年攀升。
截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育成的大豆品种约有50%60%是由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育成的。2000年以来,该所新育成品种达66个。中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分为国家级审定和省里审定两个层次。通过国家审定、并拿到证书的品种,可以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吉林省同时推广。这样的品种,该所育成了10个,占自治区的80%以上。
2008年,生物育种专项研究落户呼伦贝尔市。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是国家第一批参与生物育种项目的地市级科研单位。2013年,国内开始有自己的生物育种大豆。目前,市面上推广的中联豆2109、中联豆2041、中联豆2825,均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和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联合选育而成。
今年37岁的孙如建,在2010年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就来到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大豆研发室工作。他后修的博士专业为东北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创新工程作物分子标记开发与利用科研创新团队首席专家邱丽娟。作为呼伦贝尔市农牧系统唯一的博士,孙如建主持科学技术创新2030跟生物育种相关项目的一个子课题,他的科研任务主要是生物育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合作开发的中联豆2109,就是依托这一个项目完成的。2024年,中联豆2109已在呼伦贝尔市推广应用15万亩。
孙如建对生物育种技术作出深入浅出的解释:“大豆基因组成总共有4万余个基因。生物育种实质是定向改变一个或者两个基因,把外延的基因导入到大豆的基因组上。改变的只是抗除草剂的性状,并不可能影响大豆的营养结构。它的基因表达完后,产生影响的是蛋白性状,在油脂当中没有表达,也就是大豆的油脂性状不受生物育种影响。”
关于研发生物育种农作物的必要性,孙如建说:“呼伦贝尔北部地区常年连作以后,田间杂草危害严重,有野生野大豆、红根苋菜等。另外轮作之后,常规除草剂会导致土壤残留。如果种植生物育种大豆,由于喷施的草甘膦遇到土壤会产生钝化。钝化的意思就是土壤当中不会有农药残留,草甘膦会自行降解。它与普通农药的区别类似于环保塑料袋和非环保塑料袋之间的差异。这样,第二年无论是种植大豆还是轮作玉米都不受影响。有关草甘膦的除草效果,它是安全绿色的,我们做过大量试验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壤中打完草甘膦后,过半个月再检查土壤中是否含有草甘膦时,发现它已经被降解干净。这一点,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跟踪试验中亦得到数据佐证。但别的常规除草剂,有的在地里留痕一两年;有的更厉害,像农药敌敌畏,二十余年后土壤中仍有残留。因此,国家要求推广生物育种大豆,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里还提到扩增生物育种玉米和大豆养殖面积。”
与中和镇试验基地相距20余公里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生物育种试验基地,面积有170余亩,育有六七个通过安全评鉴进入推广阶段的生物育种品种。在这里,它们要经历各种除草剂实验、各个密度试验,其中包括平作、垄作和除草、不除草的多种耕作模式。
生物育种基地里,种植区内不见一棵杂草,大豆秧苗整齐划一,阳光下像接受检阅的士兵,株株挺拔。在种植中联豆2109地块,记者随机调查几株大豆的主茎节数,平均都在15节以上,每节座荚5个左右,生物育种大豆用事实证明了其高产稳产的优良特性。
此时,弯腰扒拉秧苗的胡兴国直起腰,向孙宾成建议,草甘膦属于灭生性除草剂,地里只留下生物育种大豆,所有杂草全清干净了,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考虑平作。平作,就是不用起垄。如果把平作做下来,一亩地能节约成本约50元。生物育种的突出表现除了能够节约成本外,还能够保护土壤安全,特别是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北部、鄂伦春自治旗南部很多地块,从开垦以来一直种植大豆。过去,为达到好的除草效果,人们在常规除草剂的应用上翻倍用药,造成土壤的农药残留,在这种连年种大豆、连年残留的前提下,想倒种玉米都无能为力。现在有生物育种技术,有草甘膦钝化,这些过往的大难题可以迎刃而解。
按国家的成果转化相关政策,科研机构研发的新品种必须经过种业公司的接力,方可推向市场。这一点上,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的做法独树一帜。
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大豆主产区,老百姓普遍反应蒙字号、登科号品种适应性强、产量高。这两大久负盛名品牌的娘家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在研发市场转化成果过程中已具有相当的卖方实力。他们研发出的品种往往还处在审定前期,企业方就已经迫不及待进行预定。
在开往中和镇试验基地的车上,孙宾成介绍道:“蒙豆1137是在2018年卖的,那时售价为180万元。2023年在全国种植培养面积达400万亩,现在这个品种市场评估能达到2000万元。刚刚卖出的蒙豆375,价格为400万元。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现在研发出的新品种,产品推出的第一时间就有人过来商议。刚刚谈定的蒙豆62,售价200万元。”他自豪地说:“国家去年审定的14个生物育种大豆,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就占了3个。”
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研发的品种,在国内大豆研发领域已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产生了溢价效应。关于研发品种市场推广顺利的原因,孙宾成认为,除了品种本身过硬,还源于一种理念以务实的手段帮企业迅速推广新品种。
据孙宾成介绍,为了让新品种更早得到应用、让企业更早实现效益,他们一般在品种进行到生产试验阶段,就要繁殖5000公斤以上的种子进行规模展示。当100亩、200亩大面积种植展现在眼前,企业看品种的准确性会更高,同时,购买的信心与意愿也会更强。比如去年年底卖出的蒙豆375,他们给公司可以提供了5万公斤种子。企业购买后广泛布置示范点,今年的利润达200万元。
农业农村部大豆产能提升行动指出:2030年,我国大豆自给率要提升到30%。从拥有50余年研发历史的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到2008年开始进军大豆研发领域的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大豆研发处,以及其他相关科研院所,他们的主阵地、品种服务的主方向都集中落在呼伦贝尔地区。现在,呼伦贝尔既是内蒙古自治区大豆主产地,也是全区大豆“芯片”研发的首要实践场所。在呼伦贝尔这片土地上,大豆种业的蓬勃发展势不可挡!